提高情商的培训课程(培训课程情商提高心得体会)

【点击查看】低成本上班族靠谱副业好项目 | 拼多多无货源创业7天起店爆单玩法
【点击查看】逆林创业记 | 拼多多电商店铺虚拟类项目新玩法(附完整词表&检测工具)
【点击查看】逆林创业记 | 小白ai写作一键生成爆文速成课
领300个信息差项目,见公众号【逆林创业记】(添加请备注:网站)
如果孩子学习过程专注力不好,上课容易走神,写作业需要家长在旁,线下的情商训练会有帮助吗?
我的答案是:没有帮助。
屏幕前你可能会很好奇,为什么一概而论呢?我附近接触到的情商课和你附近接触到的肯定不一样,也许真的有帮助呢?毕竟孩子专注力不好影响深远,家长管其实也辛苦,那为什么不试试呢?
因为只要试了可能就是几千元上万元的学费代价,所以我还是想尽我所能拦住你,帮你省下这笔报班的费用。
专注力培养,的确是孩子的社会情感发展的一部分,如果你看过一些文献应该可以留意到很多国际学校都会引入的这套体系(SOCIAL & EMOTIONAL LEARNING (SEL)),里面也有关于孩子专注力培养的核心方法,供学校的老师和心理咨询师辅导孩子成长所用。
在SEL体系里,孩子的专注力培养不仅去不到要花钱“送治疗”的程度,加上现在很多线下情商培训班都没有办法系统解决孩子性格培养中最关键的家庭氛围改善,所以我们看似把孩子一个一个送去培训班,但实际上孩子行为改变的几率是非常低的,因为情商培训班缺失了孩子性格培养中最需要的两个环境因素:
一个是家庭,还有一个是学校。
孩子的注意力问题,特别是专注力不集中这件事情,在学龄前和学龄儿童是很常见的,有很多表现(基本上每个孩子多多少少都有一两个),你可以按照这个列表自测下:
1、 孩子是否没办法在托班或者课堂上安静坐好?
2、 孩子会不会很容易分心,做事情容易发呆?
3、让孩子根据指令要求来做事情挺困难的,孩子总会慢半天或者听不明白?
4、孩子生活中的自我管理不大擅长,比如经常丢东西、做事比较马大哈等?
5、在回家做作业的过程中,要尽善尽美完成作业比较困难?
6、和其他同龄孩子相比,写字的笔迹比较潦草和凌乱?
7、孩子出现一定程度的学习困难的现象?
8、孩子在行为上也有一些攻击性、或者喜怒无常和容易发脾气?
9、孩子也遇到了一些社交困难,比如没有朋友或者难以和别人交朋友?
10、孩子的大运动发展技能比较差,比如跑步和跳跃这些身体平衡类游戏并不擅长?
你觉得按照这个描述有不中招的孩子吗?
像我家弟弟Eric好奇心极其旺盛,让他做作业看书,屁股能在凳子上安静10分钟我就开心了,所以按照专注力自测表来排查,最起码1、2、3、4点他肯定是中招的。
哪怕孩子前面10点都中了,这说明了孩子的专注力发展有缺陷吗?并不是,除非专业医学测评诊断出孩子有ADHD,否则大部分孩子的专注力发展都是波动的,就是说,我们既有可以发展短期和长期专注力的能力,也有因为环境等因素“阻碍”发展短期和长期专注力的可能性。
所以对于每一个家长和老师来说,最关键的并不是去等孩子有出现专注力问题的时候,送孩子去“训练”,而是要及时观察和发现孩子的专注力特点(就是我书里介绍过的那四种专注力形态),然后及早培养、及时调整。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小朋友,专注力最好的状态我在《教养力》的书里就详细说过的了,那就是让孩子在想高度集中的时候,能够轻易切换注意力的不同等级,从而让自己有思考和沉淀的可能性。
适当的发呆、白日梦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对孩子也是一种减压,人不能总是紧绷着一条线,当孩子看起来好像总是再找借口跑来跑去的时候,实际上他也是在寻找一些方法,让自己“舒服点”,为什么在写作业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起来会让孩子身体那么难受呢?让孩子集中起来那么困难。
这里主要是孩子的天性和成人是不一样了,孩子天生充满热情,和比成年人更旺盛的好奇心,所以大部分孩子会更喜欢在户外撒欢儿玩耍,也不大愿意安安静静去啃大块头知识,后者对孩子来说是更难的挑战。
有些孩子的专注力水平发展较快,这很大程度是和早几年孩子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培养有关系的,比如0-3岁期间睡眠质量比较高的孩子,从小能够睡整觉、大脑发育比较快的孩子,以及从小在亲子早教活动上就有针对专注力安排一些游戏,更关键的是在游戏之外,父母有意识和有策略提高孩子对专注力的关注,特别是“原来我有能力切换自己的专注力频道提高情商的培训课程,让自己想专注的时候能专注,原来我是可以控制的”。
作为成年人,我们相对孩子当然会更容易使用不同的技巧,来提高我们的注意力水平,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他们需要花多年的时间慢慢培养和沉淀的技能,如果我们想帮助孩子提高专注力程度,那么得采用多种策略,双管齐下,你也要找到最合适孩子的策略。
今天的文章,不讨论专注力培养的日常活动策略(这部分我在《教养力》的书里有详细讲,可以回顾去看),我讨论读者朋友问我的,关于孩子写作业不专注、上课容易走神的情况,像这种特定环境和任务指令下,如果提高孩子对于“专注力的觉醒”,这便是我今天文章的内容,我给大家准备的资源,也是围绕这个“学习”前提的。
想提前预防,或者针对性解决的朋友,就可以收藏今天文章和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啦!
01
放学回到家先学习
这个道理我想我们从小都听过,但卡在如何更有利于执行对不对?因为很多孩子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先玩。
我小时候每次回到家立刻做作业,我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因为我回到家先做作业的情况,是无论我妈在不在身边,或者住在去外婆家,我都会坚持做到的。小时候说不出为什么我会那么自觉,长大后才慢慢明白,因为小时候自己也会盘算一笔账,就是“早点把作业做完了之后,剩下的时间都是我自己的,因为没有大人会管我”。
我身边一些小朋友的行为就不是,越晚做作业,家人管得越多,于是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越推迟、越不想开始,越推迟,越难以专注。大人和孩子都辛苦,可是也不知道如何处理怎么问题。
实际上,放学回到家先学习是对的,但是要让孩子形成这样子的自发驱动力,有两个因素是我们在平时生活的时候要多留意。有些孩子天性自己会孵化,那是最省事的,但如果孩子不是那种天性的孩子,就需要我们多多给他机会,越早开始越好。
一
模块化任务
孩子的大脑和成人的大脑结构不一样,很多我们大人觉得很简单的事情,对小孩子来说都很复杂,比如做作业,我们大人可能脑海中觉得做作业就包括了“老师怎么说你就怎么做”这件事情,但是对于孩子的大脑来说,它可能是一千万个复杂问题的集合:
1、 先做哪个?
2、为什么得先做那个?
3、在看书和吃东西之间,我选哪个好?
4、好累,能不能先睡一会儿?
5、啊家里那个小玩偶是新买的吗,太可爱了,我去玩玩没关系吧?
6、老师今天讲了什么?什么是作业啊?
7、作业A和作业B有什么区别?
8、看起来好多作业,我能做得完吗?
9、去看会儿电视也没关系吧?
10、今天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是的,这不要怪他。我自己哪怕面对专注力基础一直都不错的Joshua,为了能够提高孩子放学后立刻做作业的几率,我都是在孩子放学前要先扫视一下家里的环境,把孩子爱看的杂书先收起来,或者一些有可能影响到他的因素埋起来,因为孩子的大脑容量就那么大,看到了一个好玩的,整个世界被抛诸脑后的情景,太常见了。
模块化任务其实核心培养的是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专注力提升只是其中的一个有益效果。要提高孩子这块意识并不难做,只要你在想要引导孩子“放学后回家做作业”的时候,有时候多和孩子做这几个步骤就可以:
1、 和孩子一起弄清楚完成每个作业大概需要的时间
比如做口算100题,孩子正常专注状态花多长时间,做写字练习需要多长时间,记住,这是孩子正常专注状态下能达到的时间,而不是大人希望孩子达到的时间。是孩子自己的时间水平,而不是大人对孩子完成作业的期待。
2、设定做作业的周期,让孩子能够劳逸结合
如果孩子做作业完成速度比较慢,那么在做作业的周期可以设定中间穿插洗澡或者吃饭等活动,或者把孩子的作业按照难易程度均衡排序,让孩子不要一会儿陷在难题了,或者只做自己觉得轻松的题。
3、提前帮孩子准备好材料,或者提前和孩子讨论要完成的作业和任务。
比如先把学习桌收拾干净,或者贴一张小纸条告诉孩子今天的作业清单是什么,确保孩子能够理解每一个作业的内容,都是一些提前准备。
4、让孩子在均衡难度的考虑下自己决定完成作业的顺序。
第3点的清单列表就是让孩子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以及自己可以怎么来选择。
5、定期复盘和孩子沟通专注力,提高孩子对自身专注力的觉察。
定期复盘孩子完成小模块作业的能力很重要,比如今天的作业里,孩子可能在识字上超额完成,但在算数上严重拖延,跟孩子一起分析下,然后让孩子自己多总结自己的专注力状态。
留意一下孩子一些无意识的学习习惯(比如揉纸团、转笔、捏橡皮擦等),让孩子去思考自己这些无意识状态对自己专注力的影响,如果觉得不影响,就不用太在意。
你可能会觉得纳闷,这个步骤看起来是全程都在陪娃写作业,这大人多累啊?
但并非如此,早期孩子学习习惯的引导标准,的确只有大人能设,也是大人能做,所以陪作业是一个很常见的事情,但是如果希望孩子能够把完成作业当成是自己的事情的话,那么我们陪孩子写作业的重心应该放在提高孩子对自己做的事情有掌控感上面。
比如让孩子知道自己做每一个小模块事情所需要的时间、知道如何的安排是自己也觉得“劳逸结合”的方式、比如自己可以安排顺序,也知道每个小模块对自己的难度挑战值,这些都在无形中慢慢培养着孩子的专注力。
我们很多时候总以为,陪孩子写作业就是督促检查孩子完成细节要完美无暇,但实际并不是,一是孩子的基础薄弱或者细节不够完美并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善的,二是以结果为导向来评估孩子的作业完成,会让孩子更没动力去专注写作业。
所以我们要降低给孩子这些压力,让孩子先明白自己在写作业这件事情上,他的能量更大,他的思维更广。
二
克制任务量
前面说了,就是孩子越难以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孩子就越难听懂(不集中也经常听不懂大人的指令,男孩子更甚),相对来说,也越难记住并遵循指令。所以统计孩子完成每一个小模块任务的时间很重要,在孩子的弱势领域,不要一次性让孩子承受太多方向的压力,比如保证完成时间和优先完成整洁度,只能二选一。
不能让已经难以集中注意力的孩子,还是要保质保量保结果完成,只会加剧任务的崩溃指数。
有些小朋友是非常慢热的,这里包括了孩子需要比别人更长的时间来处理信息,并且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工作,所以第一个“模块化任务”时所有的统计时间标准,都是孩子本身的标准,如果一个孩子就是单位时间需要半小时来完成基础作业量,要用10分钟要要求孩子,做不到就是不专注。很显然啊,这对孩子来说就是很难达到的目标。
但是哪怕是一个基础单位时间是半小时的孩子,他们也是有办法可以提升到只需要25分钟或者20分钟的,需要你针对孩子“慢热”的处理机制,做一些优化和调整:
1、按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来描述任务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不能快速理解和思考“快写作业”是什么意思,那么你就需要告诉孩子,“来写作业吧,你先拿出作业本检查一遍,挑出自己错误的地方,然后再抄写一次”,慢慢帮助孩子梳理他/她大脑中的步骤分解意识,就可以让孩子提高自己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给孩子更多的时间来处理自己的“慢信息”
孩子慢热并不是毛病,孩子的慢热不仅仅体现在性格上,在学业完成度上也是一样的,就跟学习状态一样的。
有些孩子是学霸,大脑信息处理速度就是快,完成作业跟赛跑一样,这种情况是可遇不可求;但有些孩子就是靠日复一日的刻苦去积累自己的基础水平,后者是韧性的培养,也是我们每一个孩子都能达到的目标,我们要重点鼓励发展。
所以如果孩子就是需要多一点时间来完成作业,那就早开始,降低对结果的执念,先让孩子把自己的能力培养起来,靠水滴石穿来保持自己持久学习的动力,孩子才能通过不停地优化来提升自己。
02
正念练习
让孩子学会放松很重要。
这两天高考日,我们应该都有印象,有很多孩子可能平时考试成绩很好,高考却黄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太紧张,在高考场里出现自己也无意识的焦虑或者混乱,导致考场上的精神力无法集中,做题、看题和答题,自然就会出现可能自己也不知道的错误。考试成绩出来了,成绩一落千丈,自己也不一定知道是什么原因。
我们要降低错题率,从心理学上有两个因素是双管齐下的,一个是情绪的稳定度,孩子是否状态放松、能静心思考、没有杂念,第二个是逻辑的严谨度,孩子是否有一套逻辑和思维方式来提高自己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准确度,这两个都发展妥当,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出错率。
正念练习,帮助孩子的就是解决第一个问题,提高情绪的稳定度。
正念练习的方法有很多,但我自己陪两个孩子学习,我更喜欢先从“浅处”做,不会一来就一套正念培训班让孩子去上,我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觉察自己的无意识举动,来明白自己是如何让自己达到放松状态的。因为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能够让自己放松下来、不紧绷的方式,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大脑长期忽视它,以至于最后,丢掉了它。
举个例子,我家Joshua有一段时间在课堂上会揉纸团,要不就是揉橡皮擦,要不就是卷书纸。在课堂上出现这个行为的时候,老师来找过我,跟我说孩子这个行为会让整个桌子变得很脏,而且Joshua基本上是一节课都在玩。我看了看,的确很脏,满桌子都是橡皮擦后的痕迹。知道这件事情后,我就去问Joshua:
我:“老师说看到你在课堂上一直玩橡皮擦呢,是吗?”
Joshua:“那不是玩。”
我:“嗯,我也觉得那不是玩,因为老师回答问题的时候你有听老师说对吧?”(孩子的上课笔记是有做的,如果没听课也不会有笔记的痕迹)
Joshua:(点点头)
我:“那你有印象自己用手擦橡皮擦这件事情吗?”
Joshua:“我不知道,不知不觉就做起来了。”
我:“我明白,我小时候也喜欢转笔头,老师讲课我就在课堂上转笔头。我身边也很多小朋友有这样子的习惯,都是不知不觉的,不是转笔头就是揉手指,或者就是卷书纸的。”
Joshua:“啊,你还会转笔头啊。”
我:“对啊,就像这样子,我转的不好,小时候很羡慕同桌转得跟耍大刀一样,我就只会这一招。”(示范自己的课堂动作)
Joshua:(笑了起来)
我:“我想再了解下,你在擦橡皮擦的时候,你觉得你的状态如何?”
Joshua:“什么状态呀?”
我:“我的意思是,你觉得你擦橡皮擦的时候,还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内容吗,会不会注意力被橡皮擦带走了?”
Joshua:“不会,我觉得我很专心听课,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手在玩。”
我:“明白,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能让你放松的方式,你就想这么做了,于是就这么做了。只要你觉得你还在听课,注意力不是被橡皮擦带走了,我觉得这个做法是没问题的。”
Joshua:“这样啊,是,感觉这个动作能让我更放松一点。”
我:“我觉得挺好的,你也需要积累一些能让自己放松的方法。我现在思考的是,的确如果把玩橡皮擦,桌面会弄得很脏,而且橡皮擦的功能是来帮助你清除错别字的,如果都用来擦桌子,那它很快也就用完了,我哪有那么快添置橡皮擦,所以我想跟你商量一件事情,你看有没有其他的动作,既能够让你觉得放松,又不影响到整个桌子的干净,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看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Joshua:“好的,我可以。”
这段时间,坦白说我还在跟Joshua一起找一些能替代“上课过程中无意识玩橡皮擦”的行为,不影响老师教学体验,又能让孩子想放松的时候能有办法让自己放松。我也让Joshua自己去观察下他身边的同学,看其他同学在专注的时候,或者想放松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动作,你留意到、也好奇,觉得可以尝试的,都是一种办法。
平时如果有跟孩子做正念练习,会有帮助,这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我放松能力和速度,但大部分正念练习和课程更适合平时的生活养成,像深呼吸的好处和练习我之前讲过,可以回顾看看。
如果是针对上课或者考试或者写作业特定情况状态,我们还需要从孩子的“无意识行为”里挖掘,比如压笔头,挺直坐、掌心对握式的肌肉放松等等,都可以试试看哪个更合适孩子。
03
对保持专注力的方法持开放态度
你会不会觉得保持专注力一定得在一个安静无嘈杂的地方呢?其实并不是的,每个人的专注力保持方式其实并不大一样!
有些人需要完全安静才能集中注意力,有些人可以在有噪音的地方做得更好,一方面我们需要观察孩子觉得自己注意力比较集中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鼓励孩子有更多尝试不同环境下的注意力保持方式。这个非常重要!
你有没有试过让孩子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有没有试过让孩子一边上网课一边完成家庭作业?有没有试过让孩子一边听书一边看另外一本书?多跟孩子做做,看看效果如何,以及提高孩子在不同环境下都能调整自己专注力的意识,你会发现提高情商的培训课程,这对以后孩子在考场、赛场或者工作职场上,都能减少被周围环境干扰的几率。
03
帮助孩子了解自己走神的状态
我前面说了,孩子需要积累自己放松的方式,对于自己走神的状态也是一样的,孩子是一定有可能、存在大量的可能性,都在走神的。孩子也是需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走神,为什么恍惚,为什么分心。
我们总是简单地说,你就是不专心,但是我们却很少去跟孩子一起探讨,我是为什么不专心,我是如何发生不专心的状态,我不专心的时候我的表现是怎么样的。
我家弟弟Eric其实也是上网课,会上着上着然后就发呆神游的孩子,发呆神游的时候他就会开始手脚不安分地到处乱挪,然后玩尺子、弄书纸,反正没见他闲过。
自从发现他高频走神的状态后,我就把他的学习桌挪到我的工作桌旁边了(他之前是和哥哥一起放着的),他上网课的时候我就在旁边工作,在孩子高频走神的时候,陪是一定要的,但陪不是监督,一是观察,二是提醒。
比如孩子在上网课,我可能就在旁边写稿,看到他发呆的状态我也会问他“你刚刚为什么发呆啊?”Eric就说“这些我都会了啊”。
因为课堂上的确存在老师要配合每个孩子的速度,所以课堂上会有等待期,在等待其他同学发言的过程中,Eric就觉得无聊开始走神了。在我确认孩子是真的懂课堂内容,我就把家庭作业也拿给他:
“那你如果觉得老师讲的你都懂的时候,你就可以见缝插针把家庭作业做了,这样子你课上完了也不用去做作业,多省事。”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如果-那么”法则,大白话就是,心理暗示!
也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些策略,让他知道自己要准备漂移啦,但是他们有方法调整自己的状态,来重新优化和集中自己的专注力。
所以其实你也明白吧,3和4也是相辅相成的,让孩子的专注力能够在合理范围和框架下去“自由”调配,孩子就比其他小朋友,多了更多的单位可利用的时间了。
听到我讲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其实专注力也是一个“工具”,它其实还是为了解决孩子的内在要求而存在的产物:
我单位时间内想做什么,以及我想以怎么样的方式去做
你要记住这四点:
1、如果孩子上课明明吸收得很好,所以听不下去而走神,那么其实我们的重点是提高孩子单位时间里能做成多件事情的效率,专注力就是往3的方向去挖掘;
2、如果孩子是压根就听不懂老师讲什么,课堂和作业基础就是差,或者孩子压根没明白做这些作业和课程的意义在哪里,就是没兴趣,那么其实纠结专注力是没有用的,因为孩子不是没能力专注,是压根就没能力基础去专注,你要关注的是如何打开孩子对学科的好奇心,这是兴趣议题;
3、专注力更大层面其实跟学习成绩一点关系都没有,哪怕是一个成绩不那么好的孩子,也一样可以专注,只要孩子能做到1这一点;
4、专注力很重要也包括和环境压力的对抗,所以2的正念练习,对孩子来说就是能否长期持有专注力的关键。
专注力的资源包其实有很多,我今天本想给大家准备的,但已经写到7500字了,所以就留到下次吧。其实专注力更核心的还是思维锻炼,就是我前面最开始说的:
让孩子在想高度集中的时候,他能够轻易切换,从容调整。
想很重要,是前提条件,切换和从容也很重要,是关键桥梁。今天的文章便是解决这三个问题。
我养育孩子虽然有焦虑,但是并没有成为压垮我的稻草,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专研心理学,而心理学解决的其实就是人和世界的关系,我们不会只盯着一个点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会在心理学方法和策略下去思考如何让我们希望孩子拥有的良好能力,成为孩子发自内心也能感受到,并且愿意去接触这个能力的意愿。
很多时候,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大部分孩子自身出现的问题,并不是我能帮助他终极解决的。
比如我家Joshua从小入睡能力比较差,经常躺在床上要翻来覆去半小时才能睡着。这个现象是他从3岁多就开始的,但是他有一个弟弟啊,他能够明显感觉到,为什么同样两个人在睡觉,弟弟一躺在床上没有5分钟就深睡眠,但他就还在床上滚来滚去呢。
从我发现这个问题后,我们聊过很多次这个情景,他说就是没办法集中精神来睡觉,脑袋里都是各种各样的东西,这个其实从特征来看,也是专注力的问题,他无法在入睡这件事情上专注。
于是我们这些年花了很多时间,去帮助Joshua练习睡前的放松。我跟他说,
不管你是半小时后睡,还是立刻就睡,你能睡着就表示你有“入睡”的状态呢,能让你入睡的状态,那就是让你觉得放松的状态,你去积累那种感觉,记住“自己是怎么样成功睡着”的,慢慢的,我相信你会找到那种状态的。
你要提高入睡速度,因为这对你的睡眠状态很重要,但这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变的事情,所以我们一起慢慢来,互相分享成功经验,好吗?
所以我们全家人经常有一些很无聊的讨论,互相分享自己是怎么样睡着的,里面最懵的可能就是天生躺就倒的弟弟了,他每次都很萌地说,“我也不知道啊,一躺下就睡了啊”(这就是所谓的“躺平”呵呵),但我也能慢慢感受到,随着Joshua把反思自己入睡状态形成意识和习惯后,他也开始找到自己放松入睡的方式了。
他现在已经会很清晰告诉我:
“妈妈我发现我尝试了那么多种办法,我合适完全没有声音的睡眠环境,当我闭上眼睛想想风吹过稻田的时候,我就会更容易睡着。因为我会想象梦里的稻田都是黄色的,黄色让我觉得很放松。”
所以不知不觉中,现在Joshua入睡后只要自己想放松,15分钟内就能睡着,这是他不停尝试、不停努力和启发自己的结果。
用心理学的科学策略来解决孩子的问题,见效是慢的,但影响会更深远,因为心理学想孵化的都是孩子的内驱力,这里也包括了专注力的内在动力的培养。
文章评论(0)